发布日期:2025-08-22 05:30 点击次数:81
夏收秋播时节,
位于肇庆市农林科学院
沙浦基地试验示范种植的
617亩节水抗旱稻迎来丰收。
今天记者在基地看到,
这片节水抗旱稻正加紧收割。
多年撂荒地变水稻良田
在试验田里,
沉甸甸的金色稻穗随风摇曳,
谷粒饱满、色泽鲜亮,长势格外喜人。
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,
饱满的谷粒从出粮口倾泻而下,
很快装满田埂边等候的运输车。
鼎湖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严钰滢 摄
“经实测亩产已经达到了612公斤,复耕第一年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是非常不错的。”
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
绿色产业研究院农艺师左恩强透露,
试验基地此前还是一片
因土壤贫瘠、灌溉困难
且保水保肥能力较差
而撂荒多年的耕地,
如今抗旱稻试验种植一举突破千斤大关,
让曾因缺水撂荒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!
鼎湖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严钰滢 摄
据悉,在肇庆市委市政府与华南农业大学战略合作的强力推动下,研究院仅用4个月即完成沙浦试验基地土地平整、灌溉系统建设及标准化田块划分等工作,基地创新采用“边建设、边科研、边示范”的推进模式,于今年年初实现沙浦基地首期617亩试验田的全面启用。
鼎湖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严钰滢 摄
“节水抗旱稻是一个兼具水稻和旱稻两种优点的全新品种,既有水稻的高产、口感好,也有旱稻的抗倒伏、耐旱、抗性强的特点。”
左恩强介绍。
以上2图 鼎湖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翔源 摄
亩产600公斤实现粮食增产
该品种采用旱直播技术,
不用泡田插秧,
仅需在关键生长期补充灌溉2-3次,
就能实现亩产600公斤以上的目标,
与常规水稻相比,
全程节水超50%,省工30%,
还能减少甲烷排放和化肥用量,
相对于传统水稻品种产量
提高了约20%-25%,
让“渴”了多年的撂荒地重新长出希望,
从“撂荒愁”到“丰收乐”。
以上3图 鼎湖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翔源 摄
目前沙浦基地试验田正在大面积试种“旱优73”“旱优78”十多个系列节水抗旱稻品种,旨在筛选出最适合广东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质品种,并探索最优的栽种模式和播种时间。同时也陆续播种了1.5万余份种质资源,涵盖超过200个新品种(品系),旨在通过生物育种等技术手段,有望年内完成2–3个节水抗旱稻新品种选育,适配西江流域气候。